编者按:企业所有者缺位不仅是阻碍国有企业发展的一大弊病,同样也是阻碍我国众多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一大弊病。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涉及产权制度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尖锐。产权制度的改革已成为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焦点、难点和热点。最近,四通集团进行了重组改制。为解决民营高科技企业普遍存在的产权难题,建立适应知识经济的产权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他们的做法值得所有高科技企业研究和参考。
1984年5月,在没有国家一分钱投入的情况下,四通创业者本着“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针,借款2万元,成立了四通公司。
15年来,四通公司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但是,始终有一大难题困扰着四通,那就是产权不清。四通是民营集体所有制企业,根据法律,集体所有制企业的所有资产都是共有共享的,不能分割到人,所以实际上,在四通内部所有者并没有到位。
正像四通集团总裁段永基所说,所有者缺位给企业造成的缺陷是任何其他方法都无法弥补的。
没有清晰的受法律保护的自然人投资主体或控股主体,也即只有经营者,没有所有者,本质上就不可能产生对投资回报和企业发展的足够关怀,不可能形成严格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可能保证企业的健康成长,长治久安。
四通,曾是中国高科技企业中耀眼的明星、领头羊,可是,近年来,它的发展却赶不上另外一些高科技企业,其中,固然有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等问题,但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
1987年曾参与过四通股份制改造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产权不明晰对四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人们曾期盼四通成为中国的IBM,但是经济学的规律告诉我们,一个产权不明的企业根本没有这种可能,而中关村一大堆产权不明的企业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的硅谷。
解决产权不明、所有者缺位的体制顽症,是中国民营高科技企业面临的迫切课题。
十多年痛苦的教训使四通集团董事会下定决心,解决集团内部所有者缺位问题。1998年初,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四通在中关村民营高科技企业中率先启动大规模重组,开始了体制创新、再造公司的又一次创业。
从理论上讲,四通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国家并没有投资,只要对存量资产进行“内部人”量化,进行股份制改造即可。但事实上这样做却有三大障碍。一是政策上的障碍,根据中国乡镇企业集体所有制管理办法,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财产共有共享,任何人不得分割。二是历史的包袱,由于人员流动、资产变化,无法确定“内部人”是哪个时期的。三是文化障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患贫而患不均”,定性说某某贡献大小可以接受,但如果分配庞大的资产就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
鉴于以上障碍,四通转换思路,即由公司现有员工自愿出资,以市价分期分批购买四通的资产,从而构筑一个产权清晰的新平台。
1998年5月15日,四通“职工持股会”正式注册成立。持股会注册资金5100万元人民币,全部为四通集团职工出资。持股会投资51%,四通集团投资49%,共同组成北京四通投资有限公司,四通投资融资购买四通集团现主要电子、电工、系统集成等IT业务。由于产权完全清晰的持股会占控股地位,这也就意味着所有者在企业内部到了位。
如何体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价值,是保证高科技企业长久发展的源动力。四通规定,在持股会中,创业者、高级管理者和技术骨干的权益占51%以上,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现有产权制度只承认有形资本和已经成熟的可以转让的技术成果是投资,而不承认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智力投入也是生产要素组成部分的问题。
四通方案的实质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经理人回购方案。这种方案在国外被普遍使用。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四通扩大了经理人的范畴,所有员工都有持股权,都有取得所有者身份和参与管理的机会。
不是“一股就灵”。四通把重组改制与企业资产重组、管理重组、业务重组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使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过去民营企业股本性资金占的很少,主要资金来自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利率高,使企业很难有资金投入研究开发。四通投资公司将分期分批私募、扩股,成为上市公司,从而使资金结构更合理。
通过管理重组,制定科学程序,明晰岗位权责,订立考核测评办法,使管理规范化、机构轻型化,同时完成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使干部年轻化。四通老一代创业者主要在四通投资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任职,执行班子主要由年轻干部组成。段永基任四通投资公司的董事长,而工商管理博士、36岁的杨宏儒挂帅领军,任四通投资公司的总裁。
四通还对业务进行了重组,明确了新世纪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那就是在IT领域,以自主开发的一系列专用产品和专用技术,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专用产品、解决方案和信息技术服务;加强对电子产品分销业务投入,为客户提供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努力发展系统集成和信息服务业,将四通建成中国一流的系统集成和信息服务公司。
四通翻开了发展的新篇章。